首页 > 滚动 > > 正文
山东村落有个罕见姓,《百家姓》中查无此姓,自称明朝皇族后裔
2023-06-04 02:26:31 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引言

姓名,是每个人的特定名称符号。其实在最早的时候,姓和氏分别代表两个意思,姓是指一个家族的族号,氏则是这个家族之下的分支。但是自秦汉开始,姓氏便合为一体,根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记载,"秦灭六国,子孙该为民庶,或以国为姓,或以姓为氏,或以氏为氏,姓氏之失,由此始……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"。

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,这也是封建社会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。一般来说,以前中国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姓氏,但也有例外情况。一般最常见的就是皇帝赐姓,少数民族汉化后改姓氏等原因。例如明朝的郑成功就是由皇帝赐姓。而少数民族改为汉族姓氏就更为常见,比如清朝灭亡后,很多爱新觉罗氏后裔就更改姓氏为"金"。


(资料图片)

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了更改姓氏,则是一些人为了躲避灾祸或者朝廷降罪,为了保护整个家族而不得不改名换姓。这种情况在战乱期间或者王朝更迭的时候比较多。

我国姓氏众多,光是单姓就接近7000个。其中有些姓氏非常罕见,一般大家见到了可能读都读不出来,这个不是没有文化,只是因为这些姓氏大都隐含深意,而中国的汉字又非常多,读不出来不足为奇。我国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有一个昃(zè)家庄,在这附近聚集了许多姓昃的村民。这个姓氏就非常少见,一些学者研究了宋朝《百家姓》和清末所编撰的《续百家姓》,其中都没有记载昃姓,而当地村民则自称他们是明朝皇室宗亲的后人,那么是否真有其事呢?

据昃家庄的村民介绍说,从祖先改为昃姓到现在大约有340多年的历史了,传到现在已经有17代。要想知道这种情况是否属实,还需要从文献中去查证。在学者考证过《博山县志》、《昃氏族谱》等史籍资料后,可以确认此地的昃姓村民们所言并非虚构,他们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明末时期衡王朱由棷,而之所以将朱姓改为这样一个罕见的姓氏,其中还大有文章。

在明朝,现淄博地区属于青州府管辖。从朱元璋的儿子开始,先后有三位明朝皇子曾被封于青州,第一个便是朱元璋的第七子齐恭王朱榑。朱元璋死后,朱允炆登基称帝,朱允炆急于削藩,在他继位的第一年,就有五位藩王被拿下,朱榑便是其中之一。他虽然被贬为庶人,但是后来朱棣上位后,又将其恢复为亲王。后来他这个亲王还是没能当多久,因为犯事他再次被贬为庶人,最终朱棣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将他赐死。

第二位是朱棣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,朱高煦被封青州之后却不肯去他的封地,一心在京城谋取皇位,后来还起兵造反,最终也被明宣宗朱瞻基贬为庶人,囚禁在西安门内。

第三位就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衡王朱佑楎,他的子孙世袭爵位一共六世,最后一个衡王就是朱由棷。满清入关后,朱由棷向清军投降,但是投降并没有让朱由棷得以幸存。隆武二年(公元1646年),朱由棷和许多明朝藩王纷纷被清朝廷处死。他们的家族当然也不可能幸免于难,要不然就是一同被猝死,要不然就会被变卖为奴,所以衡王一族不得不四散逃命。其中一支来到现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昃家庄附近定居,由于担心朱这个姓氏给他们带来灭族之灾,于是这一族人便将姓氏改为昃氏,取《千字文》中"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"的意思,这个字寄托了对明王朝的情感,又能避免满清王朝对他们的追杀。

不过关于昃这个姓氏的由来,还有另外一种说法:当衡王后裔逃到此处时,正好是太阳偏西的时候,太阳偏西为昃,所以他们将姓氏改为昃。

不管是哪种说法,都确认了昃家庄村民是明皇室宗族的后裔,这一支后裔一方面为了保全家族,另一方面与满清朝廷有深仇大恨。所以尽管这个家族比较富裕,但是他们的后代都没有在清朝当官。

到现在为止,昃姓在全国有一万多人,大部分在山西、陕西和山东等地,香港和台湾也有。估计他们的先祖在选用"昃"这个字作为姓氏时,除了避祸,也是为了将自己这一族与其他人区分开,追查族谱也更加方便。

参考资料:

《通志·氏族略》

《千字文》

关键词:

为您推荐